摘要

目的:观察紫花盆炎方(ZHPYP)对湿热瘀结型盆腔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借助代谢组学技术分析ZHPYP保留灌肠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后遗症的疗效机制。方法:收集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以及正常人的血清,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证候积分,检测患者血清中IL-2、IL-4和IL-10因子水平,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血清样本。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3周时,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血清IL-2水平明显降低,IL-4和IL-10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治疗前组和正常组血清代谢谱区分明显,治疗后组代谢谱位居于二者之间,并趋近于正常组,呈现回归正常的趋势。ZHPYP干预后可以引起患者体内16种内源性代谢物的表达变化,通路分析显示主要通过影响苯丙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结论:ZHPYP保留灌肠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炎症指标,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其调节苯丙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通路等有关。

  • 单位
    中心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