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枢椎脱位手术后翻修的原因及策略

作者:臧全金; 历强; 梁辉; 杨文龙; 杨平林; 李浩鹏; 贺西京
来源: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7, 27(03): 220-227.
DOI:10.3969/j.issn.1004-406X.2017.03.05

摘要

目的 :分析寰枢椎脱位手术后翻修的原因,探讨其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寰枢椎脱位手术后翻修患者,男11例,女4例,翻修时年龄1568岁(46.60±14.95岁);两次手术相隔2120个月(28.73±38.59个月)。根据影像资料及手术探查情况分析翻修原因。翻修手术中均行810kg颅骨牵引及后方松解;后方结构完整患者行后路固定,根据松解后复位情况决定是否选择前路松解术;1例后路减压患者行前路松解复位固定术。导航模板辅助置入寰枢椎螺钉;自体髂骨松质骨颗粒植骨。随访观察寰枢椎复位、螺钉位置、植骨融合及手术疗效。结果:翻修原因,减压或复位不足10例,内固定失败3例,植骨未融合3例(含植骨未融合致内固定失败1例)。15例翻修手术中,14例为后路固定手术,1例为前路固定手术。通过术中颅骨牵引及充分松解,13例获得解剖复位;2例因广泛骨性融合,无法牵引复位,切除齿状突后彻底减压。导航模板辅助下共置入寰枢椎螺钉42枚,均一次性置入;置钉准确率97.6%。随访336个月(16.0±4.2个月),所有病例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36个月(3.7±0.5个月);末次随访JOA评分为13.8±3.1分(1116分),较术前评分8.1±2.3分(611分)明显提高,改善率为(64.0±21.2)%(45.4%88.8%)。结论:寰枢椎脱位手术后翻修的原因为减压或复位不足、内固定失败以及植骨未融合。充分的术中松解、810kg的颅骨牵引、恰当的骨质切除减压有利于翻修术中寰枢椎的复位,导航模板辅助有利于提高置钉准确性。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