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综观小学《道德与法治》一、二年级的教材,绝大多数的课题出现了"主持人"形象:一个小男孩儿和一个小女孩儿以充满童趣的语言,实现了教材与学生成长的对话。众所周知,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目标等势必渗透在教材的细节之中。"主持人语言"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必然蕴涵着教材的编写意图与课程的育人价值。但是,笔者在观课过程中,发现这一内容往往被教师忽视。原因在于教师对

  • 单位
    北京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