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年龄与大肠腺瘤性息肉大小、病理类型、生长方式及生长部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5月11日至2018年5月11日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1 01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范围不同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所有患者均行电子结肠镜及病理活组织检查,采用χ2检验对3组患者与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生物学特性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大肠腺瘤性息肉大小方面,不同年龄组均以<0. 5 cm为主,其次是0. 5~1. 0 cm,1. 0~2. 0 cm及>2. 0 cm息肉少见;3组大肠腺瘤性息肉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不同年龄组大肠腺瘤性息肉病理类型方面,均以管状腺瘤为主,绒毛状管状腺瘤次之,绒毛状腺瘤及癌变较少见,各组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年龄越大,绒毛状腺瘤及息肉癌变发生比例逐渐上升。不同年龄组大肠腺瘤性息肉生长方式方面,均以无蒂为主,有蒂次之,亚蒂及混合生长方式较少见,且年龄越大,混合生长方式比例逐渐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不同组大肠腺瘤性息肉发生部位方面,以乙状结肠及直肠为主,升结肠及横结肠次之,各组发生部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年龄越大,腺瘤性息肉在直肠及两个以上部位的发生比例逐渐上升,在乙状结肠中的发生比例逐渐下降。结论:年龄可影响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生物学特性,不同年龄层均以无蒂、管状腺瘤息肉为主,生长部位以乙状结肠及直肠常见;伴随年龄的增长,腺瘤性息肉的病理类型、生长方式及生长部位出现一定趋势变化,癌变风险增加。

  • 单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