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唐五代诗词中经常出现“袈裟”这一佛教名物,这种来源于印度佛教“三衣”的物象同时还有其他别称。袈裟在诗歌中出现的不同名称,以及其背后的世俗与隐逸、禅思与嬗变,是唐代异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碰撞的产物。它记录了当时三教融合的历史轨迹,代表着一个时代诗人的审美迁移。从最初进入中国的改革阶段,过渡到融合阶段,最终走向日常生活,这一特殊的诗词名物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史内涵。通过梳理《全唐诗》当中和“袈裟”相关的诗句,发现在中外文化融通的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步是士大夫阶层的接受。唐代的士大夫面对佛教东传,所作出的选择是将其与本土的道教和儒家思想融合,在诗句中创造和使用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舶来品”名称。最终,这件外来的服饰成为了唐代士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