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汉语拼音出现之前,用汉字为民族语和外国语注音时,如何标注"此方无"音节的读音是古今翻译家面临的最大难题。唐宋时期的经师们往往用"加口旁"、创制"切身字"和加注"二合"等形式为梵文陀罗尼注音,并逐渐形成了梵汉对音规范。梵汉对音法在西夏新译汉文佛经陀罗尼中得以继承,并被巧妙地运用于《番汉合时掌中珠》的夏汉对音和西夏文佛经陀罗尼的梵夏对音当中,且用"大字加小字"注音形式代替了加注"二合"的形式。文章梳理了西夏对梵汉对音法的系统继承与创新,认为西夏首次创造性地把梵汉对音法运用于汉语与民族语、民族语与梵语对音中,开启了元明清时期汉语与民族语对音字书的注音体例。明清时期编订的"华夷译语"类字书均延续了唐宋以来定型的梵汉对音法,并吸收了西夏"大字加小字"的拼合注音形式。
-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