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松潘—甘孜造山带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带东缘,中生代岩浆岩在该区分布广泛。为了解释该区域内花岗岩的形成原理及岩浆演化过程,本次研究了研究区内的独松二长花岗岩体,对该岩体进行了全岩主微量、稀土,锆石U-Pb定年和锆石稀土元素的测试。测试分析结果显示该岩体锆石U-Pb年龄为200±1 Ma(n=25,MSWD=0.098),w(SiO2)为67%~71%,w(K2O)为3.61%~4.78%,全碱含量为w(K2O+Na2O)为6.65%~8.21%。该岩体微量元素中的w(Ba)元素含量(904~1 746×10-6)较高,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负w(Eu)(0.61~0.96)异常,富集w(Th)(122~305×10-6),w(Rb)(145~370×10-6),w(U)(101~399×10-6),w(K)(123~187×10-6)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w(Nb)(18~55×10-6),w(Ta)(29~64×10-6),w(Zr)(6~20×10-6),w(Hf)(3~21×10-6)等高场强元素(HISF)。结果表明研究区早侏罗世的独松花岗岩体属于后碰撞环境中形成的过铝质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锆石形态和稀土元素含量显示锆石为岩浆锆石,岩浆源自中、上地壳杂砂岩的重熔。综合以上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早侏罗世独松花岗岩体的侵位过程,进一步为松潘-甘孜造山带碰撞造山运动的过程提供新依据。
-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