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3(TLR3)通路激活对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TLR3激活可使间充质干细胞(MSC)进入抑制免疫状态(M2)。应用聚肌胞苷酸[poly(I∶C), TLR3的配体]预处理羊膜间充质干细胞(AMSC)。采用SD大鼠(购自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应用随机数法随机分为3组, 生理盐水组、AMSC组、预处理组, 将细胞移植到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损伤周围区域, 应用改良神经功能损伤评分(mNSS), 评估poly(I∶C)预处理对AMSC治疗大鼠TBI是否存在增强效应;应用免疫组织荧光法检测损伤局部的炎性反应强度, 以及局部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的极化状态, 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损伤局部鼠源性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水平, 分析TLR3激活的AMSC对TBI大鼠治疗作用的机制。组间比较采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结果将poly(I∶C)预处理后的AMSC移植入TBI大鼠体内后, 移植后不同时间点mNSS神经功能评分显示, 预处理组移植术后自第14天起均优于AMSC组:14 d(4.28±0.38比5.35±0.41, F=168.668, P<0.05)、21 d(4.08±0.35比4.46±0.39, F=192.316, P<0.05)、28 d(3.56±0.29比4.06±0.34, F=283.572, P<0.05);与AMSC组比较, 预处理组能进一步降低损伤局部的炎性反应, 促进损伤区域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极化进入抗炎的M2状态;移植后损伤局部鼠源性炎性因子检测结果显示, 移植后1 d炎症急性期, 预处理组促炎因子低于AMSC组[IL-1β, (40.6±4.1) ng/L比(45.1±4.8) ng/L, F=47.147, P<0.05、TNF-α, (150.2±18.0) ng/L比(180.0±20.6) ng/L, F=53.028, P<0.05], 抗炎因子高于AMSC组[IL-10, (35.3±2.8) ng/L比(28.7±1.9) ng/L, F=96.934, P<0.05、TGF-β, (20.9±2.6) ng/L比(17.6±1.4) ng/L, F=47.305, P<0.05]。结论 poly(I∶C)预处理可增强AMSC对TBI大鼠的治疗作用, 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局部免疫细胞极化, 调节免疫微环境得以实现。
-
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