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天文历法、自然物候与社会生活共同融入而创造的文化时间刻度。节气是气候变化的时间点,从遥远的天体运行到近身的生活劳动,每一个节气都是人们对自然的感知和对生活的体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节气的起源时间较为久远,但从文字记载的角度来看,可充分考证二十四节气形成过程的文本文献并不十分确凿。以现存的资料可大致梳理二十四节气萌芽于夏商时期,以两分(春分和秋分)和两至(冬至和夏至)为首先出现的节气;发展于西周至春秋时期,开始从四时形成八节(包括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最后定型于战国至西汉时期,成为与现今版本相近的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