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艺术的终结

作者:约恩·K.布拉曼; 王春辰
来源:美术观察, 2023, (07): 89-93.

摘要

约恩·K.布拉曼(Jorn K.Bramann,1938—2022)是美国哲学家、美学理论家、批评家、录像艺术家,研究领域为维特根斯坦、马克思主义、艺术哲学、诗歌,著有《自我决定:哲学与诗歌文集》《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与现代艺术》《作为力量的资本:资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析概要》等。本文写于1998年,那时候欧美正热烈讨论着“艺术(史)的终结”,到了2000年之际,关于各种“终结论”又热闹起来;等到汉斯·贝尔廷的“艺术史终结了吗”和丹托的“艺术的终结”理论被翻译到中国后,这个话题也同样引发了广泛的讨论,随着丹托几本著作的中文出版,相应地,博士论文有很多是研究或讨论“艺术的终结”的。再加上,2000年后,中国的艺术的井喷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艺术历史趋势的杂多和去中心化,各种媒介、类型、风格、观念都蜂拥而现,与欧美学者讨论“艺术的终结”的场景颇为相似。作为把握艺术史向度的研究,本文作者在当时讨论的氛围里,概括性地梳理了西方艺术历史的总体趋势,就是“艺术不断地消除自身中一切被看作是外部目的的东西的持久趋势”,即“艺术开始成为自身的目的”。这种论述很有些类似于古典的中国绘画,如笔墨论,在自身的绘画语言逻辑里演绎自己,形成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本文不认同“艺术的终结”这个论断,但不妨碍他从艺术的历史中观看艺术的历史变化,这是今天重新阅读本文给我们的启示,对于我们整体地观察与研究今天的中国艺术同样有思考的参照。作者最后也引用激浪派艺术家的话,说“重要的是观念和‘态度’,而不是对象的内在属性”,也是点题了欧美的艺术发展的趋势,乃至“终结论”也是一种观察艺术的态度,即“艺术的终点(终结)既不是失败,也不是绝望的地方”,“艺术态度包含着对世界的保护”,“全新的创造形式和启蒙被呼唤着,人类精神以及艺术的优势从现在起将在艺术的领域之外”。这些都足以令人再思索。

  • 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