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震区龙门山镇高架子沟“8·18”泥石流灾害机理与特征

作者:余天彬; 任光明; 王猛; 王杰; 高波; 蒙明辉
来源: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4, 25(03): 9-19.
DOI:10.16031/j.cnki.issn.1003-8035.2014.03.031

摘要

2012年8月18日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镇地区遭受50年一遇的暴雨,引发大规模群发性泥石流灾害,其中以高架子沟最为突出,导致银厂沟内居民生活和交通严重受损。本文据现场调查和航空影像解译,分析高架子沟流域、物源特征的基础上讨论该次泥石流的演化过程、启动方式及灾害机理。结果表明:高架子沟在震前是一条非泥石流沟,震后流域内物源丰富,泥石流形成及演化过程为:地震-滑坡、崩塌-降雨-泥石流,其成灾启动过程包括启动阶段、加速阶段、下切拉槽阶段、堆积四个阶段,启动模式为沟床启动型。该泥石流形成过程中,"消防水管效应"使沟道水流快速集中,并强烈冲刷沟床中的松散堆积体,导致沟床固体物质移动形成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

  • 单位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 成都理工大学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