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四川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临床特征, 评价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对其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首次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的ROP患儿156例306只眼纳入研究。根据抗VEGF药物的种类不同, 将患儿分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组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组;根据患儿就诊路径不同, 将IVC组分为院内组和转诊组。治疗后门诊随访至病变退行(血管退化或视网膜完全血管化)或再次入院治疗, 随访时间至少6个月。若发现病情复发或进展, 则再次收治入院并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 选择抗VEGF药物、视网膜激光光凝或手术治疗。总结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 包括一般临床特征:性别、出生胎龄(GA)、出生体重(BW)、吸氧史等;病变情况:ROP分期、分区、是否有附加病变等;治疗情况:治疗时间、首次抗VEGF药物治疗时矫正胎龄等;预后:是否再治疗、再治疗时间、再治疗方式等;不良事件:角膜水肿、晶状体混浊、眼内炎、视网膜损伤等局部不良反应以及与治疗相关的全身不良反应。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 156例ROP患儿306只眼中, 男性74例(47.44%, 74/156), 女性82例(52.56%, 82/156);均具有出生时吸氧史。患儿GA为(28.43±2.19)(23.86~36.57 )周, BW为(1 129±335)(510~2 600)g, 首次抗VEGF药物治疗时矫正胎龄为(39.80±3.04 )(31.71~49.71)周。均诊断为1型ROP, 包括急进型ROP (A-ROP)26只眼(8.50%, 26/306), Ⅰ区病变39只眼(12.74%, 39/306), Ⅱ区病变241只眼(78.76%, 241/306 )。患儿确诊后于72 h内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 其中行IVR治疗68例134只眼(43.79%, 134/306 ), 行IVC治疗88例172只眼(56.21%, 172/306)。IVC组患儿中, 院内组34例67只眼(38.95%, 67/172), 转诊组54例105只眼(61.05%, 105/172)。仅一次治疗后好转279只眼(91.18%, 279/306 ), 经2次治疗后好转15只眼(4.90%, 15/306), 经3次治疗后好转12只眼(3.92%, 12/306)。IVR组一次治愈率低于IVC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65, P=0.197)。在不同ROP类别中, IVC在A-ROP中表现出更好的治疗效果, 其一次治愈率高于IVR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97, P<0.05)。IVC组中院内组患儿GA、BW、首次抗VEGF药物治疗时矫正胎龄均低于转诊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85、-2.940、-3.796, P<0.05)。IVC组中院内组、转诊组一次治愈率分别为94.94%、92.38%, 院内组一次治愈率略高于转诊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1, P=0.679)。所有患儿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与药物或玻璃体腔注射相关的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四川地区ROP患儿GA、BW及首次治疗时矫正胎龄较发达国家偏大。IVR及IVC均可安全有效治疗ROP, 两种药物在ROP总体的一次治愈效果中无明显差异, 但IVC在A-ROP治疗中表现更佳。

  • 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