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十七年”时期,文学批评家在遵守主流批评规范的前提下,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因素和主流话语思想各有强调,以求得两者在文学创作中的融合。这首先表现在批评家对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发展逻辑和既定主题思想之间融合度的关注;其次,虽然主流批评家对人物个性和阶级性都有强调,但他们在人物形象的个性丰富性与人物的阶级性之间存在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偏重;再次,在生活丰富性和生活意义的等级差别之间,很多批评家也表现出了双重要求。批评家在两者之间的不同程度的侧重和兼顾,造成了“一体化”文学批评内部的“多层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