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拔毒散(Sida szechuensis)为一种傣族传统的药用植物,常用于治疗诸疮肿毒、皮肤瘙痒、跌打损伤、刀枪伤等疾病。为研究拔毒散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该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其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作为炎症模型,评价所分离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从拔毒散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1)、kaempferol-3-O-rutinoside(2)、 quercetin(3)、 20-hydroxyecdysone(4)、α-ecdysone(5)、22-deoxyecdysterone(6)、 abutasterone(7)、 pterosterone(8)、 icariside E5(9)、 icariside E3(10)、(+)-syringaresinol(11)、 pinoresinol(12)、 balanophonin B(13)、 N-trans-feruloyl tyramine(14)、(-)-loliolide(15)、棕榈酸(16),其中化合物1~3、9~13、16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抗炎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50μmol·L-1的浓度下,化合物1、4、5无明显抑制NO生成作用;而化合物2、3,6~16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抑制NO生成;其中,化合物2、3、11~14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18.63、40.76、21.46、14.32、16.82、42.31μmol·L-1。该研究丰富了拔毒散的化学成分,明确了其起抗炎效果的物质基础,验证了其传统用途的科学性,为其进一步在医药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及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