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研究双黄连注射剂及参麦注射液类过敏反应的发生及其与给药剂量的相关性。方法 首先进行双黄连注射剂及参麦注射液致敏剂量考察,将64只ICR雄性小鼠分为对照Ⅰ组、阳性Ⅰ组及双黄连组(低、中、高组)、参麦组(低、中、高组),每组8只。确定致敏剂量后进行类过敏反应验证实验,分为对照Ⅱ组、阳性Ⅱ组、双黄连高组、参麦高组,每组16只,共64只。分别于10、30 min两个时间点采血,对各组进行检测。对照组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阳性组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Compound48/80试液,药物组一次性尾静脉注射相应剂量的药物,其中64只剂量考察ICR小鼠对照药及受试药含0.4%伊文思蓝。以小鼠全身类过敏反应行为学表现、耳郭蓝染反应率为评分标准,判断类过敏反应程度。类过敏反应各组小鼠眼眶采血,通过ELISA法检测血浆中组胺浓度,并进一步研究组胺浓度与小鼠类过敏反应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Ⅰ组个别小鼠有竖毛现象;阳性Ⅰ组小鼠以不安宁、步态不稳、排粪等症状为主,与对照Ⅰ组相比,行为学评分升高(P<0.05);双黄连低、中、高组小鼠以排粪、步态不稳等症状为主,与对照Ⅰ组相比,行为学评分升高(P<0.05);参麦高组小鼠以搔鼻、竖毛、不安宁等症状为主,与对照Ⅰ组相比,行为学评分升高(P<0.05)。对照Ⅰ组双耳蓝染评分低于阳性Ⅰ组,双黄连低、中、高组,参麦高组(P<0.05)。选取双黄连高组(1293 mg·kg-1)及参麦高组(18.0 m L·kg-1)建立两种中药注射剂的类过敏反应模型。给药后10 min,与对照Ⅱ组比较,阳性Ⅱ组、双黄连高组血浆中组胺浓度升高(P<0.05)。与给药10 min后阳性Ⅱ组比较,给药30 min后阳性Ⅱ组组胺浓度降低(P<0.05)。组胺增高率集中在给药后30 min内。结论 小鼠的行为学及耳郭蓝染指标表明,随给药剂量的增加,小鼠类过敏反应级别越高,但行为学评分与耳郭蓝染评分类过敏反应级别结果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其中小鼠的类过敏反应等级越高伴随着小鼠自发性活动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