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论治眩晕理论探析

作者:佟佳馨
来源: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20(06): 196-198.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8.06.057

摘要

该文主要探讨从虚论治眩晕的理论源流及理论基础。先秦时期《内经》认为眩晕证与气、血、精、髓虚有关,搭建虚证眩晕的基本框架;汉代提出心虚、胆虚、脾胃虚弱可导致眩晕;隋唐时期认为卫气不固、阳气衰弱可引发眩晕,创眩晕养生防病理论;宋金元时期继承及发展了虚证眩晕理论,又提出下虚致眩。张介宾结合先贤各家之说提出"无虚不作眩"理论,在治疗上提出"以治虚为先,而兼治为佐"的原则,从理、法、方、药各方面发展这一理论。从虚证论治眩晕的理论基础,与五脏均有关联,其中以肝、肾为本,脾胃在虚证眩晕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虚证眩晕以脾气虚弱、气血两虚、肾精不足、阴虚阳亢、虚风上扰、阳虚水停为主要证候。眩晕从虚论治有着深远的理论源流和理论基础,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依据。

  • 单位
    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