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武夷山东麓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面貌复杂,可区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崧泽文化中期至良渚文化中期,区内东北部富屯溪、建溪流域分布有牛鼻山文化,西南部沙溪流域分布有南山类型洞穴新石器文化。牛鼻山文化的来源,与崧泽时期薛家岗文化藉由赣鄱地区向本地传播有关。至良渚文化晚期至钱山漾类型阶段,在南山类型印纹陶器于本区大范围流行的背景下,有一组自钱塘江上游而来的良渚文化因素植入武夷山和仙霞岭山区,龙头山类型、好川文化等形成并快速发展。在龙头山遗址首次发现了福建真正意义上的史前贵族墓葬。至广富林类型阶段,本地发育出马岭类型遗存,继续与长江中下游文化保持联系,输出几何形印纹陶器之影响。武夷山东麓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变迁过程,呈现出分批次受到来自西北和东北方向长江中、下游“鼎文化圈”的重要影响,促使东南山地至沿海地区“釜文化圈”出现阶段性的文化变异。但在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和资源条件下,秦汉帝国之前本地土著文化基因的延续非常顽强,突出表现为外来文化因素的“在地化”过程较为显著。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