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汶川地震后,为认识发震机理,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地区开展了丰富的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野外观测与研究工作,获得了有意义研究成果.近震成像获得的地壳结构显示,以汶川主震震中为界,龙门山断裂带南北两侧波速存在明显差别,以南地区为明显低波速异常,而以北地区为显著横向不均匀性,这也许可以解释汶川地震的余震为何向东北方向延伸.汶川主震发生在高低波速异常的边界,且其下方存在低波速高泊松比异常.这一结果表明,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形成的高温高压导致了部分熔融或流体作用,降低了断层面处的有效正应力,因而诱发了汶川地震.远震成像获得的上地幔结构显示,龙门山断裂带处于松潘-甘孜地块下方的低波速异常向四川盆地下方的高波速异常的过渡区,且这种结构延伸至200~300 km深度,而在地幔转换带中的高波速异常与缅甸弧下方的上地幔高波速异常相连接,说明汶川地震的发生与印度板块深俯冲而形成的"大地幔楔"结构中的低波速异常所代表的热湿物质上涌等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因此,本文认为汶川地震不仅与地壳结构密切相关,而且还受上地幔异常结构的影响.另外,汶川地震还可能与下地壳流、地壳缩短和紫坪铺水库触发等动力学过程有关.
-
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