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互文性理论视域中,白先勇的小说《游园惊梦》、话剧《游园惊梦》、昆曲青春版《牡丹亭》都是一种元文本的存在,而汤显祖的《牡丹亭》则是那个不断被引用、借鉴、嵌套、隐喻的潜文本。在其互文性关系中,“游园”“惊梦”不仅构成各自文本的重要部分,成为叙事推进的情节关键;而且重塑了人物性格及其精神特质,深度渲染了故事的氛围和情调,形成独立自足的艺术世界。最为重要的还在于,它深度诠释了创作者对于兴衰之变、家国离散的情感文化意蕴。经由《牡丹亭》,与白先勇创作构成互文性的潜文本可以一路追溯至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曹雪芹的《红楼梦》,直至白居易的《长恨歌》等中国文学传统中以“儿女之情”寄“兴亡之感”的经典一脉。正是白先勇创作中的互文性新质,唤醒了人们对经典的再认识,经典也因被重新赋能而得以复活。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