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脓毒症中, 入侵的病原体可以引起机体免疫失调, 从而形成一种以持续过度炎症和免疫抑制为特征的病理综合征[1]。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减少和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增多[2]。在过去40年里, 严重脓毒症的发病率大幅增加[3]。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 2017年全球脓毒症发病率估计为4870万例, 与脓毒症相关的死亡人数为1.1亿人, 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9.7%[4], 降低脓毒症发病率及病死率并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是急危重症医学面临的一大挑战[5]。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NETs在脓毒症及其相关的功能障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NETs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具有杀菌活性, 局限感染灶, 当机体被细菌、真菌等侵入时, 这些胞外结构能够诱捕致病微生物, 防止其扩散, 并保证高浓度的局部抗菌药物降解毒力因子, 使捕获及杀灭病原微生物变得容易[6]。但是目前在临床研究中表明, NETs本身含有大量蛋白酶和抗菌肽以及组蛋白, 可以直接损伤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同时NETs的形成, 也伴随着大量胞内和核内自身抗原的暴露, 当NETs大量形成或清除不及时, 可诱导机体产生众多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一旦被激活, 往往表现出超敏表型, 在局部和全身发挥有害作用[7], NETs控制病原的积极作用被促炎作用所抵消。不受管制的NETs对脓毒症诱导的多器官损害有显著影响, 包括动脉低血压、低氧血症、凝血功能障碍、肾脏、神经系统和肝功能障碍。针对NETs的过度产生和不恰当的分解的调节在对抗脓毒症引起的多器官衰竭方面具有重要的治疗价值[8]。因此, 干预NETs的过度释放将会有效地预防脓毒症中与NETs有关的器官损伤[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