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研究纳美芬缺血后处理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探讨全病程中的最佳药物治疗时机。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以及纳美芬A、B、C、D组共6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大鼠不行缺血再灌注处理,未予药物治疗。模型组采用阻断左肺门法建立肺缺血–再灌注模型,未予药物治疗。缺血处理后纳美芬A、B、C、D组分别于肺循环再灌注前5 min、再灌注后10、30、60 min时予尾静脉注射纳美芬(15μg/kg)。全部大鼠于再灌注3 h末处死后留取左肺上叶组织,评估各组大鼠肺组织损伤程度,检测肺组织湿/干重比值、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TLR2)mRNA、MyD88 mRNA以及TLR2、MyD88、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p-NF-κB p65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和纳美芬A、B、C、D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肺泡间隔破坏,肺间质水肿明显、间质内炎症细胞浸润和红细胞渗出,部分肺泡萎陷。在湿/干重比值、肺组织损伤评分、MPO活性和TNF-α、TLR2 mRNA和MyD88 mRNA以及TLR2、MyD88、NF-κB p65、p-NF-κB p65、TNF-α表达水平等方面,模型组各检测值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均P<0.01);纳美芬D组各检测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美芬缺血后处理各组相应检测值呈现纳美芬D组>纳美芬C组>纳美芬B组>纳美芬A组的特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纳美芬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抑制TLR2、MyD88、NF-κB p65表达和NF-κB p65磷酸化,减轻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此作用可能存在给药时间–效应性特点。

未找到符合条件的记录
推荐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