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MR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BALB/c小鼠和BALB/c(nu/nu)裸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组,每组3只,小鼠分为6个组(分别为注射前组,注射后6、24、48、72 h、7 d组)和裸鼠5个组(分别为注射前,注射后6、24、48、72 h)。用含20μg Fe/ml人血清白蛋白和多巴胺包裹的铁氧颗粒(HSA-IONPs)标记巨噬细胞系(RAW264.7)24 h,收集细胞,经尾静脉注射5×10~6 RAW 264.7至皮下4T1荷瘤小鼠和22B移植瘤裸鼠,分别在上述不同时间点应用7.0 T MR扫描仪行横断面、冠状面T_2WI,动物处死后行病理检查。细胞毒性试验应用SPSS 11.5软件行单因素方差分析;MRI信号强度采用ImageJ 1.42软件测量。结果普鲁士蓝染色及电镜证实细胞标记有效,单个细胞吸入的铁量为6.19 pg。HSA-IONPs孵育细胞24 h后,不同浓度HSA-IONPs(5、10、20、40、80、160μg/ml)每组细胞平均吸光度A值分别为1.95±0.19、1.82±0.29、2.10±0.14、1.96±0.18、2.05±0.27、2.17±0.22,与对照组(2.00±0.07)相比,细胞吸光度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4,P>0.05)。标记HSA-IONPs细胞数与MR R_2值呈线性正相关,r=0.99,P<0.05。4T1肿瘤:注射后6 h T_2WI坏死囊变周围呈明显低信号,信号强度下降率为59.4%,肿瘤实质区信号未见明显改变,下降率为4.8%。注射后24 h坏死与肿瘤实质交界部位见不规则环形低信号影,下降率为46.8%,肿瘤坏死囊变周围T_2WI信号恢复,恢复96.8%。22B肿瘤:注射后6 h MRI见多发散在灶性低信号影,下降率为64.3%,24 h见点片状低信号影缩小。2种肿瘤注射后48、72 h或7 d MRT_2WI形态、位置和注射后24 h相似,但信号强度递减。病理与影像结果一致。结论 TAMs MR成像可行。注射后24 h T_2WI是显示肿瘤巨噬细胞迁移、浸润及定位肿瘤内的最佳时机,注射后6 h可能反映病变局部血流灌注及新生血管的状态,不同肿瘤巨噬细胞分布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