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干旱指数集对1961-2009年东北地区干旱描述的比较

作者:梁丰; 刘丹丹; 徐红梅; 孙嘉骏; 冯雪菲; 慕万峰
来源:水土保持研究, 2018, 25(01): 183-189.
DOI:10.13869/j.cnki.rswc.2018.01.030

摘要

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TH,SPEIPM)和自适应帕尔默干旱指数(scPDSIPM)数据集,辅以气候倾向率、M-K统计检验方法,对比分析了1961—2009年东北地区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各指数集描述的东北地区典型干旱年与实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961—2009年东北地区总体表现出变干的趋势,其中SPEITH显示的主要干旱时段在2000年以后,而SPEIPM和scPDSIPM都检测到1980年前后东北地区也处于一个较为明显的干期。SPEITH和SPEIPM显示东北地区大部多年平均的干旱发生频率介于28%38%之间,而scPDSIPM给出的东北大部地区干旱频率在11%58%之间。研究显示,2000年以后重旱和特旱频次的增加较快,这也导致重旱和特旱在各类干旱中所占的比重显著提高。1961—2009年东北地区四季干旱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其中SPEITH的四季干旱强度变化均通过了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而SPEIPM描述的各季干旱加强趋势均不显著,scPDSIPM只检测到秋旱强度变化是显著的。研究表明,SPEITH和scPDSIPM指数集对东北地区典型干旱年的描述能力要好于SPEI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