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心搏骤停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心肺复苏术(CPR)的普及及推广,高级生命支持的不断进步与完善,心搏骤停患者CPR成功率明显提高,但患者预后较差。由于大脑对缺氧的耐受性差,30%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存在永久性脑损伤,脑功能完全恢复的仅占1.4%。亚低温治疗(32~34℃)可提高心搏骤停ROSC后患者生存率,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和预后[1],是心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患者进一步脑复苏治疗的最重要环节。心搏骤停后目标温度管理(TTM)就是医护人员应用物理方法将患者体温快速降到预定目标水平,维持目标温度一段时间后缓慢恢复至基础体温的过程[2]。近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