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单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的节段分布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10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944例单发OVCF的病历资料, 男175例、女769例, 年龄(72.1±9.6)岁(范围45~97岁)。总结OVCF节段分布规律, 比较高发节段和非高发节段的人口学特征、合并疾病种类、脊柱外伤类型、胸腰背痛主诉时间、椎体楔形变水平和骨密度。结果 OVCF呈现以T10为界限的非对称性双峰分布。第一峰区(下胸腰椎)为T11~L5, 峰值位于L1, 共864例;第二峰区(中上胸椎)为T5~T10, 峰值位于T7, 共80例。第一峰区的年龄为(71.8±9.6)岁, 小于第二峰区的(75.0±9.8)岁(t=2.78, P=0.005)。第一峰区女性占比为81.37%, 第二峰区为82.5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 P=0.803)。第二峰区主诉胸腰背痛<1周的比例为43.8%, 低于第一峰区的60.2%(χ2=11.50, P=0.009)。第二峰区多以隐匿外伤为主(50.0%, 40/80), 第一峰区多以明显外伤为主(64.1%, 554/864), 两峰区脊柱外伤类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1, P<0.001)。第二峰区伤椎前后高度比为0.80±0.14, 低于第一峰区的0.84±0.13(t=2.48,P=0.013)。第一峰区伤椎前后高度比在胸腰背痛2~周组为(0.80±0.15)、>4周组为(0.77±0.19), 低于胸腰背痛<1周组的(0.85±0.11)和1周~组的(0.86±0.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峰区伤椎前后高度比在胸腰背痛<1周组为(0.78±0.13)、1周~组为(0.83±0.14)、2周~组为(0.84±0.13)、>4周组为(0.78±0.1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1, P=0.394)。32.4%(306/944)的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1种;第二峰区冠心病合并率(21.3%, 17/80)和脑梗死合并率(36.3%, 29/80)均高于第一峰区(11.6%, 100/864;20.3%, 175/86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 P=0.012;χ2=11.06, P<0.001)。其中371例OVCF(女308例、男63例)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值的测量结果:两峰区间<70岁、70~80岁、>80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3, P=0.880;F=0.62, P=0.538)。结论单发OVCF具有以T10为界限的非对称性双峰分布特征, 该分布规律反映了特定节段内应力损伤, 两峰区的性别比和骨密度水平无差异。第二峰区OVCF风险较低、发病年龄大、合并冠心病和脑梗死风险高, 脊柱外伤隐匿、伤椎楔形变更重、胸腰背痛主诉时间更长, 且楔形变水平不随背痛主诉时间延长而加重, 更容易被延迟诊治。

  • 单位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