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明确农田土壤动物对不同耕作制度的响应,本研究以华北小麦田土壤微节肢动物为研究对象,探究休耕对土壤微节肢动物群落及其摄食活性的影响。试验设置不播种作物的样方作为休耕处理,正常播种作为不休耕处理,分析处理间和不同土层的土壤温、湿度时空差异,并利用诱饵薄条法(Bait-Lamina Test, BLT)原位解析土壤动物的摄食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休耕与不休耕处理中的土壤微节肢动物均以真螨目为优势类群,占总丰度的89%,并且具有明显的表聚效应。此外,休耕对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微节肢动物群落影响不一致,0~5cm土层,不休耕处理中的土壤微节肢动物丰度显著增加,约为休耕处理的4.4倍;5~10cm土层,不休耕处理的微节肢动物数量相较于休耕处理增长了约46%。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微节肢动物摄食活性与土壤温、湿度和不同种植模式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从小麦的拔节期到成熟期,休耕处理中土壤微节肢动物的摄食活性均显著高于不休耕处理,且在土壤湿度最高的抽穗期达到最大。研究表明,休耕显著降低了0-10 cm深度土壤微节肢动物的数量和多样性,但提高了其摄食活性,土壤微节肢动物群落的摄食活性主要受土壤湿度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