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3D打印数字化导板在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9月至2022年1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治疗的4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采取3D打印技术制作导板引导穿刺,共22例)和对照组(采取传统Hartel前入路法定位穿刺,共2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及患者承受辐射量、术后并发症等,记录患者术后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疼痛强度表(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 Scale,BNI)评分、面部麻木、角膜反射减退及咀嚼无力等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在术中一次穿刺成功率(χ2=21.51,P<0.001)、穿刺时间(Z=-5.51,P<0.001)、手术时间(t=9.37,P<0.001)及C形臂扫描次数(Z=-4.59,P<0.001)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术后BNI评分Ⅰ级21例(95.5%)、Ⅱ级1例(4.5%),对照组患者术后BNI评分Ⅰ级17例(85.0%)、Ⅱ级2例(10.0%)、Ⅲ级1例(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出现咀嚼无力16例、结膜炎1例、唇周疱疹10例,对照组术后出现咀嚼无力18例、结膜炎2例、唇周疱疹11例、单眼失明1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无复发。结论 改良3D数字化导板引导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辐射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单位蚌埠医学院; 徐州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