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行走功能的影响

作者:谭志梅; 姜文文; 燕铁斌; 吴伟; 宋荣
来源:中华医学杂志, 2016, 96(29): 2342-2346.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6.29.012

摘要

目的观察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行走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及广东省中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将符合入选标准的58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分层后,应用Minimize计算机软件按2:1:1随机分为四通道FES组(n=29)、单通道FES组(n=15)、安慰电刺激组(n=14)。3组患者常规治疗相同,四通道组给予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四通道FES治疗,单通道组给予单通道FES治疗,安慰电刺激组电刺激治疗与四通道组相同,但治疗时无电流输出。治疗每天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3周。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周后接受下列评定:Fugl-Meyer运动评定中的下肢部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10 m步行速度、表面肌电图检测步行中下肢主动肌/拮抗肌协同收缩率(CI)、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3周后,四通道组FMA、BBS、10 m步行速度分别由治疗前(23.0±2.2)、(31±71)和(0.23±0.10)分提高至(28.4±1.5)、(42±6)和(0.43±0.09)分;单通道组分别由治疗前(21.9±3.4)、(31±6)和(0.24±0.09)分提高至(26.6±1.8)、(38±5)和(0.34±0.08)分,安慰电刺激组分别由治疗前(23.6±3.0)、(33±5)和(0.25±0.09)分提高至(26.0±2.4)、(36±4)和(0.29±0.08)分,3组患者的FMA、BBS、10 m步行速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四通道组评分明显高于单通道组和安慰电刺激组(P<0.05)。3组的MBI评分也明显提高,但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表面肌电图检测发现,3组患者患侧股四头肌/腘绳肌的CI均明显下降,与单通道组和安慰电刺激组比较,四通道组的CI下降幅度尤为明显(P<0.05)。结论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FES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的行走功能。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