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分枝杆菌多组分蛋白候选疫苗EPDPA015f和EPDPA015m的免疫作用初步评价

作者:王瑞欢; 范雪亭; 钱程宇; 曹滨; 于晋杰; 李马超; 李桂莲; 赵秀芹; 栾秀丽; 刘海灿; 万康林*
来源: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23, 43(04).

摘要

目的初步评价新型结核融合型多组分蛋白候选疫苗EPDPA015f和混合型多组分蛋白候选疫苗EPDPA015m的免疫原性和有效性, 为研制结核疫苗提供新的抗原组合。方法将构建和表达的EPDPA015f和EPDPA015m蛋白与铝佐剂混合, 采用皮下多点的方式对6周龄BALB/c小鼠进行3次免疫, 间隔为10 d, 每次50 μg/只。末次免疫10 d后采集血液和脾脏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多重微球技术、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血清抗体滴度、细胞因子分泌水平;采用体外结核分枝杆菌生长抑制试验检测小鼠脾细胞体外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的能力。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EPDPA015f和EPDPA015m均可诱导产生多种高水平的细胞因子和较高滴度的IgG抗体。与佐剂组相比, EPDPA015f组诱导产生Th1(IL-2、TNF-α、IFN-γ)、Th2(IL-4、IL-6、IL-10)、Th17(IL-17)型细胞因子及其他促炎细胞因子(GM-CSF、IL-1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PDPA015f组诱导产生的IgG抗体滴度高达1∶4×106。体外结核分枝杆菌生长抑制试验结果显示, PBS组、佐剂组、EPDPA015f组和EPDPA015m组的菌落数(lgCFU)分别为3.46±0.11、3.51±0.06、2.98±0.09和3.19±0.08;其中EPDPA015f组的菌落数最少, 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和P<0.01)。结论 EPDPA015f引起较为全面且高水平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 并表现出较优的体外分枝杆菌抑制能力, 具有作为预防型疫苗或加强型疫苗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