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意义]《七略》久佚,清人姚振宗《七略佚文》在前人辑佚成果的基础上,参考《汉志》的目录框架,提供了最为接近《七略》原貌的文本。反思姚氏《七略佚文》的得失,有助于准确认读《七略》以及作为《七略》节本的《汉志》。[方法/过程]从姚振宗对《七略》序言、分类结构、文献著录和叙录四大目录要素的具体还原过程,分析《七略佚文》“依据《汉书·艺文志》移易其体裁”的目录学洞见与疏漏。[结果/结论]姚氏《七略佚文》不仅在辑佚学意义上指向《七略》的复原,成为最为接近《七略》原貌的文本;也在目录学意义上,揭示了《汉志》基于“史志之例”而生成的目录学新范式,重建了目录学的框架结构,从而也改变了传统目录学动称“依刘向故事”的叙事模式。由此,姚氏《七略佚文》也超越了诸家争胜于所辑条目多寡的辑佚学层次,成为聚焦“体例”的目录学之作。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