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3年8月10日,位于福建省寿宁县犀溪镇库坑村的寿宁群学书院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并召开了首届“群学乡村振兴论坛”,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5名学者从不同侧面对乡村振兴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期以笔谈形式刊登张翼、张文宏、成伯清、温铁军、周飞舟、叶敬忠、王天夫、文军、田毅鹏、何雪松和毛丹11位学者的发言。乡村振兴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进行的,张翼、张文宏和成伯清三位学者分别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人口转型、促进共同富裕社会的建设、乡村价值的重新审视三个角度探讨乡村振兴问题。张翼认为,人口是决定未来我们是否能够高质量进入现代化国家的最大叙事,当代社会学者应该注重宏观叙事,注重全面考虑国家发展战略,解决好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张文宏主张从缩小城乡差距的视角促进共同富裕社会的建设,共同富裕社会不一定最终会消除所有差距,但关键在于这个差距能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特别是控制在农村居民能够接受的范围。成伯清认为,真正的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资本投入,而是需要重新评估乡村的价值,挖掘其真正的潜力。县域是中国基层治理的重要单元,温铁军和周飞舟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县城这一单元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温铁军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新型县域经济有一个新的理论框架,这个框架主要是从客观的资源角度出发,也就是从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约束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看待县域的发展。周飞舟强调县域社会在城乡融合中的作用。他特别指出,县城作为城市是“农村中的城市”,但是县城和小城镇又相当于我国城市体系中的“农村”,具有非常强的乡土性,在很大程度上不具备沃斯所说的那种城市性“urbanism”。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和受益者,他们对乡村振兴的理解、期望、需求应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依据。因此,叶敬忠主张从农民的视角来理解乡村振兴。为此,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研究团队自2021年5月在河北、陕西、山东、湖南、浙江5个省的5个县10个村深入开展了“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研究”,了解农民的想法。乡村振兴过程必然伴随组织方式的变化,王天夫强调,数字技术的引入使数字时代农业生产过程和组织方式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也改变了城乡之间的联系。文军则从另一角度谈到农民组织的发展问题,他认为,在农民组织发展过程中,组织化实践中的张力有五个维度:组织动力、结构、制度环境、目标、边界。田毅鹏、何雪松和毛丹则从其他角度进行探讨。田毅鹏认为,东亚国家都是以村落为基础的社会,东亚的村落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我们需要考虑其生存条件及发展历程,同时需要结合体系化的社会政策和具体的执行措施对问题作出回应。何雪松从乡村振兴的视角探讨了社会工作的作用,认为需要从城乡融合的视角看待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社会工作作为基本社会服务的重要专业力量,既要做好兜底保障,又要创造新的价值。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进入农村,毛丹把资本进入农村时遇到的一些典型问题称为资本下乡的“坑”,认为这些“坑”如果处理不好,资本下乡与农民、乡村振兴之间的良好关系就不可能建立。面对这些问题,除了从政策层面进行恰当处理外,也需要一个更为细致和复杂的研究分析框架。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