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通过UPLC-Q-TOF-MS/MS技术、网络药理学策略探究尖尾芋石油醚部位抗乳腺癌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并通过4T1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验证尖尾芋石油醚部位(petroleum ether fraction of Alocasia cucullata,EAC)体内抗乳腺癌作用及机制。基于UPLC-Q-TOF-MS/MS数据获取EAC化学成分41个,包括11种芳香类成分、8种萜类成分、5种生物碱类成分、4种脂肪酸类成分、2种香豆素类成分和11种其他类成分;基于鉴定出的化合物通过网络药理学得到556个潜在作用靶点;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发现MAPK1、Bcl-2等10个核心靶点,富集分析发现核心靶点可能通过MAPK、PI3K-Akt等细胞凋亡相关信号通路发挥抗乳腺癌作用,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验证了毛地黄毒苷配基等活性成分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ERK、Bcl-2、Bax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抗乳腺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EAC低、中、高剂量组肿瘤生长趋势渐缓,肿瘤质量减少,抑瘤率逐渐增加;EAC中、高剂量组脾脏指数有显著性差异,EAC低剂量组脾脏指数效果不显著(P < 0.05);HE染色观察到给药组肿瘤组织中细胞排列疏松,轮廓不清晰。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发现EAC高、中剂量组、5-氟尿嘧啶阳性对照组的IL-1β、TNF-α含量均降低。动物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EAC均能下调MAPKs信号通路中p-ERK蛋白的表达(P < 0.01),而对ERK、JNK、p-38、p-JNK、p-p38蛋白水平无显著性差异;EAC能显著升高小鼠乳腺癌组织中Bax/Bcl-2蛋白水平和基因表达水平。综上,尖尾芋石油醚部位能下调p-ERK蛋白水平,促进癌细胞凋亡从而抑制4T1乳腺癌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