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对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律失常患者采取基于交互分析的同伴教育模式,以探究其对自我感受负担、希望水平及生存质量的影响,进一步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方法 选取秦皇岛市第一医院2020年11月—2021年3月心内科中青年AMI伴心律失常患者102例,根据入院建档排序,以1∶1配对原则分组,各5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基于交互分析的同伴教育模式。比较分析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感受负担(SPBS)、希望水平(HHI)、自我管理能力、恐动程度、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生存质量(GQOLI-74)。结果 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SPBS情感负担、经济负担、身体负担等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T)、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I)和采取积极行动(P)等维度HH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恐动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ACE发生率27.45%与对照组37.2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中青年AMI伴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工作中,基于交互分析的同伴教育模式在减轻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提高希望水平及生存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作用,通过同伴教育的正性影响能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使其保持良好行为方式,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为良好预后打下坚实基础。
-
单位秦皇岛市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