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次灌注法超声造影对兔VX2微小肝癌的观察

作者:董晓宇; 冯卉; 李志艳; 刘阳; 冯松; 皋月娟; 赵红伟; 刘庆
来源: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4, 11(03): 63-66.

摘要

目的研究超声造影不同灌注法对直径<10.0 mm的兔VX2微小肝癌的检出率。方法将VX2瘤细胞接种于新西兰白兔大腿外侧皮下,制成荷瘤种兔并传代。将种兔VX2肿瘤在无菌条件下制成小瘤块,植入兔肝实质较厚处,制成带有VX2肿瘤的新西兰白兔30只,30只VX2肝肿瘤的新西兰白兔,分别经外周静脉采用单次和双次灌注法注射造影剂,与动物肝大体病理切面对照,观察不同造影方法检出微小肿瘤的敏感度。结果 30只动物肝脏大体病理检查共检出41个微小肿瘤(其中3.05.0 mm病灶15个,5.010.0 mm病灶26个)。荷瘤兔肝VX2微小肿瘤超声造影增强方式呈"快进快退"表现,即在动脉相迅速增强,门脉相开始廓清,延迟相明显低于周围正常肝实质。其中单次灌注法共检出病灶数量为32个,其中3.05.0 mm病灶7个,5.010.0 mm病灶25个;双次灌注法共检出病灶数量为39个,其中3.05.0 mm病灶13个,5.010.0 mm病灶26个。单次和双次灌注法对微小肿瘤检出率分别为78%(32/41)和95%(39/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150,P值为0.023)。单次灌注法与双次灌注法对3.05.0 mm病灶检出率分别为47%(7/15)和87%(13/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400,P值为0.025),对5.010.0 mm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96%(25/26)和100%(26/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020,P值为0.500)。结论双次灌注法超声造影显著提高了微小肝癌(尤其是直径<5.0 mm病灶)的检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