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皖北地区地处安徽淮河以北,是先秦时期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长江中下游铜矿北进中原的必经区域之一,该地区的青铜器对于探讨长江中下游铜矿与中原青铜文化的关系至关重要。本工作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和激光剥蚀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LA-MC-ICP-MS)对出土于皖北地区4件青铜器及湖北吉家院战国楚墓出土的青铜器进行成分分析和铅同位素比值分析,并与长江中下游的皖南及湖北矿区矿石的铅同位素比值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探讨皖北地区青铜器的合金配比及矿料来源。成分测试结果显示皖北4件青铜器中,铅锡青铜3件、锡青铜1件的铜含量范围为60.69%~76.65%,锡含量普遍较高,为9.66%~33.24%,铅含量为0.43%~18.07%,成分波动范围较大。铅同位素比值分析结果显示样品的铅同位素比值均属于普通铅的范围,两件锡青铜(WB-3、JJY-1)指示铜料来源,其余样品反映的都是铅料来源信息。通过与不同地区的矿石进行对比,发现西周时期皖北青铜器和湖北铜绿山矿区的数据较为接近,战国时期皖北青铜器开始使用皖南矿区的矿料,因此从西周至战国,皖北地区所使用的金属资源开始从湖北铜绿山地区逐渐向皖南沿江地区转变。本研究为皖北地区周代青铜器的矿料来源及其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
单位安徽博物院; 安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