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基于系统评价的方法学和证据质量,对新型静脉铁剂临床应用安全性进行再评价,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及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静脉铁剂安全性系统评价,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9月。采用AMSTAR 2评价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对结局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与总结。结果本研究最终共纳入6篇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AMSTAR 2评价结果表明,2篇为方法学高质量、3篇低质量,1篇网状meta分析不适用该评价工具。妊娠期患者中,羧基麦芽糖铁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使用蔗糖铁(RR=0.53,95%CI:0.35~0.80,I2=0%,P=0.003);慢性肾病患者中,纳米氧化铁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传统补铁制剂(Hedge’s g=-0.242,95%CI:-0.521~0.037,Z=-1.699,P=0.08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缺铁性贫血患者中,与右旋糖酐铁(RR=6.60,95%CI:1.91~220.00)、异麦芽糖酐铁(RR=7.90,95%CI:2.1~28.0)、蔗糖铁(RR=9.40,95%CI:2.3~33.0)以及纳米氧化铁(RR=24.0,95%CI:2.5~220.0)相比,羧基麦芽糖铁低磷血症发生率显著增加;与羧基麦芽糖铁(RR=0.59,95%CI:0.39~0.90)和蔗糖铁(RR=1.12,95%CI:0.90~1.40)相比,异麦芽糖酐铁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显著降低。结论 总体来看,新型静脉铁剂在总体不良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消化道反应等方面可能优于传统铁制剂。新型静脉铁剂中,异麦芽糖酐铁具有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较低,而羧基麦芽糖铁低磷血症风险较高。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