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虫卵引起的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用BALB/c小鼠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实验组以250 mg/(kg·d)吡喹酮连续用药3 d进行杀虫,再以600 mg/(kg·d)连续给药30 d进行抗纤维化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吡喹酮杀虫。以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等指标评定小鼠肝纤维化的程度,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各组肝组织中某些微小RNA(microRNA,miRNA)的表达水平。各组检测结果以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吡喹酮治疗后,小鼠肝脏羟脯氨酸含量等肝纤维化指标明显降低,小鼠肝脏羟脯氨酸含量:感染后第75天,感染组、杀虫组、治疗组依次为(0.86±0.07)、(0.66±0.06)、(O.25±0.05)mg/g肝湿重,治疗组低于感染组和杀虫组(t=12.86,P<0.01)。同时小鼠肝脏的部分miRNA表达水平发生了明显改变,治疗组与杀虫组相比较,Col I、miR-223、miR-146b、miR-142-5p、miR-199a-5p、miR-34c*、miR-195依次下调了62%、38%、75%、77%、40%、54%和56%。结论吡喹酮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可能与调节某些宿主miRNA的表达水平有关。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