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白术内酯Ⅰ对复方地芬诺酯(CDT)诱导的慢传输型便秘(STC)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白术内酯Ⅰ组和普芦卡比利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均以CDT悬浊液连续灌胃3周,制备ST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白术内酯Ⅰ组和普芦卡比利组分别应用白术内酯Ⅰ、普芦卡比利治疗3周。检测大鼠的粪便含水率、肠道炭末推进率;采用16S rRNA测序法分析大鼠肠道菌群变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检测大鼠肠道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较,白术内酯Ⅰ组大鼠粪便含水率和肠道炭末推进率增加(F=38.144、34.676,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白术内酯Ⅰ组大鼠肠道菌群Simpson指数降低(F=12.112,P<0.01),物种组成中门分类水平下厚壁菌门丰度降低(H=12.347,P<0.05),属分类水平下普雷沃菌科_UCG-003、拟杆菌属、副拟杆菌属等丰度增加(H=8.280~9.663,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白术内酯Ⅰ组大鼠肠道内容物短链脂肪酸中乙酸、丙酸含量显著上升(F=35.216、35.897,P<0.01)。结论 白术内酯Ⅰ可以增加大鼠粪便含水量、加快肠道蠕动,改善大鼠便秘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紊乱,增加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乙酸、丙酸含量。
-
单位青岛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