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世界级钨矿带: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和矿床模型

作者:毛景文*; 吴胜华; 宋世伟; 戴盼; 谢桂青; 苏蔷薇; 刘鹏; 王先广; 余忠珍; 陈祥云; 唐维新
来源:科学通报, 2020, 65(33): 3746-3762.
DOI:10.1360/TB-2020-0370

摘要

江南钨矿带是过去10年以来确定的一个世界级钨矿带,探明资源量达606万t,而且具有很好的进一步找矿潜力.通过对该钨矿带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确立了位于扬子地块东南缘江南古陆及东延地区的江南钨矿带与其北邻的长江中下游斑岩-矽卡岩型铜-金-钼-铁成矿带在空间上平行分布,具有相同的成矿时间段,即150~135和130~125 Ma两期成矿.这些矿床的基本特点是围绕花岗岩体内外接触带发育,其外围或者上部发育有脉状铅锌或者铜铅锌矿.在矿带除了东坪石英脉型钨矿外,其余均是斑岩和矽卡岩型矿床,尤其是朱溪矽卡岩型钨矿探明资源量344万t,为全球最大钨矿,而大湖塘超大型、东源和阳储岭大型斑岩钨矿的探明改变了世界钨矿类型的格局,即斑岩型、矽卡岩型和石英脉型成为全球三大钨矿类型.按照与成矿有关花岗岩类的性质,可以分为与高分异还原性S型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有关和与氧化性I型花岗闪长岩有关的钨矿床,前者往往形成超大型矿床.研究提出该钨矿带两期钨矿分别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后俯冲过程的产物,并给出成矿动力学模型.研究认为地壳泥质岩石重熔形成的花岗岩浆上侵定位,部分岩浆源区含基性-超基性岩夹层抑或在形成过程有地幔物质加入,经过高分异演化,在岩浆房隆起部位的内外接触带成矿.考虑到岩浆和围岩性质、含矿流体成矿过程和矿化蚀变特点提出了矿带的矿床模型,并对该矿带进一步找矿给出了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