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诱变剂EMS和MNU对燕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作者:李娟宁; 吕英; 赵桂琴*; 柴继宽; 蔺豆豆; 王苗苗
来源:草原与草坪, 2021, 41(03): 108-118.
DOI:10.13817/j.cnki.cyycp.2021.03.016

摘要

用甲基磺酸乙酯(EMS)、N-甲基-N-亚硝基脲(MNU)2种化学诱变剂,分别对3个燕麦品种(爱沃、陇燕4号、贝勒2代)进行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的浸种诱变处理,测定其发芽率、发芽势和相对致死率、幼苗根长、芽长等指标,探究不同化学诱变剂对燕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筛选半致死处理,为燕麦化学诱变育种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诱变剂处理显著影响了燕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其中诱变剂浓度的效应远大于处理时间和品种的效应,EMS和MNU浓度所引起的发芽率的差异平方和分别占总平方和的89.51%和62.76%。随着EMS、MNU浓度的增加,燕麦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呈下降趋势,相对致死率显著上升。诱变剂对燕麦幼苗生长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效应,低浓度下燕麦根长和芽长显著大于对照,高浓度下则明显降低。燕麦品种对诱变剂的反应不尽相同,爱沃的耐受性最好,贝勒2代对诱变剂处理最敏感。EMS处理下,爱沃的半致死最佳处理组合是0.25%/17 h和0.75%/14 h;陇燕4号的是0.25%/17 h、0.50%/14 h和0.75%/5 h;贝勒2代的分别为0.25%/11 h、0.50%/8 h和0.75%/5 h。MNU处理,爱沃的最佳半致死处理组合为0.30%/8 h,陇麦4号为0.25%/11 h,贝勒2代为0.20%/11 h。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