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个体采样方法对电焊烟尘采样结果影响的对比分析

作者:孟超; 林森; 凌颖蕾; 尉莉莉; 卢玲; 明杰; 张龙连
来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6, 17(12): 933-935.
DOI:10.16506/j.1009-6639.2016.12.013

摘要

通过对比分析我国个体采样方法与美国个体采样方法对粉尘检测结果的影响,找出中美对于粉尘个体采样不同方法之间的区别及联系。本研究对北京市丰台区4个电焊车间的劳动者分别按照中国《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和美国《Occupational Exposure Sampling Strategy Manual》规定的采样对象选取原则和采样方法进行个体采样,其中,在中国采样对象确定原则中,将"不能确定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时"的采样方案定义为第一种方案,将"能够确定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时"的采样方案定义为第二种方案;美国采样对象选取的原则按照"最高风险概率等于10%,置信区间为95%时确定采样对象人数。数据的分析及处理采用统计学SPSS 16.0软件进行,定量资料的分析采用双侧t检验,定性资料分析采用双侧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采用中国第一方案采样的检测结果均值范围(1.85±1.46)mg/m35.72±3.81mg/m3,采用美国方案为(1.85±1.46)mg/m35.44±3.12mg/m3,中国第一方案的结果略高于美国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中国第二种采样方案检测结果中,某消毒设备厂、某汽车公司的检测结果 (6.34±1.33)mg/m3和(7.42±2.40)mg/m3,略高于美国方案检测结果 (3.80±2.01)mg/m3和(3.84±2.67)mg/m3,某车辆装备公司和某构件厂的结果 (5.41±5.23)mg/m3和(1.00±0.25)mg/m3,略低于美国检测结果(5.44±3.12)mg/m3和(1.85±1.46)mg/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95%可信区间上限值比较中,中国采样结果均较美国采样结果有增高的趋势。在采样对象较少的情况下,中国个体采样方法与美国个体采样方法所得出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国个体采样数据及95%可信上限值普遍高于美国个体采样数据。与美国采样方法比较,我国现行采样规范有一些不足,应加快我国"采样规范"修订的步伐,满足职业卫生工作发展的需要。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