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管状胃宽度与中老年食管癌术后抗胃食管反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接受中老年食管癌根治术联合管状胃重建胃食管治疗的60例患者,根据术中管状胃的吻合途径(颈部吻合、胸腔吻合)及管状胃不同宽度(≥3 cm、<3 cm)进行分组,分别为:颈部吻合+≥3 cm组(14例)、颈部吻合+<3 cm组(15例)、胸腔吻合+≥3 cm组(15例)与胸腔吻合+<3 cm组(16例)。所有患者于术后第11天开始行24 h食管pH监测,连续监测3 d,指标包括:反流次数、pH <4的累积时间,收集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临床症状(胃灼痛、胸痛、咽部异物感、咳嗽、哮喘等)等次数及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所有患者于术后第14天行内镜检查,观察患者食管黏膜并对其进行病理组织学胃黏膜炎症分级。将所有出现反流症状患者的管状胃宽度和食管黏膜炎症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四组患者出现反流症状的次数、反流临床症状发生率、pH值<4的累积时间均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颈部吻合+<3 cm组患者出现反流症状的次数、p H值<4的累积时间、患者反流临床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 05),不同组间内镜下食管黏膜病理组织学炎症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颈部吻合+<3 cm组患者食管黏膜炎症分级最轻。出现反流症状患者的管状胃宽度和食管黏膜炎症分级呈线性相关,管状胃宽度增加,食管黏膜炎症分级越严重,反流症状的次数、p H值<4的累积时间越高。结论中老年食管癌术后采用管状胃重建胃食管,胃食管的宽度与患者术后出现胃食管反流密切相关,术中因为患者个体原因无法将管状胃宽度控制到合适范围时,应加强患者反流相关指标监测,便于及早采取措施防治胃食管反流,提高患者预后质量。
-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