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与徒手长节段置钉联合楔形截骨治疗Ⅳ型陈旧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SOVCFs)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68例Ⅳ型CSOVCFs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22例, 女46例;年龄61~82岁[(71.2±12.3)岁]。骨折节段:T11~T12 37例, L1~L2 31例。32例行机器人辅助长节段置钉联合楔形截骨治疗(机器人组), 36例行徒手长节段置钉联合楔形截骨治疗(徒手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辐射暴露剂量、术中导针调整次数、单枚椎弓根螺钉置入时间、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矢状面轴向距离(SV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组上关节突关节损伤、术中导针置入偏差和脑脊液漏及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的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6个月[(18.2±5.1)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单枚椎弓根螺钉置入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为(502.5±58.3)ml, 明显少于徒手组的(690.2±45.9)ml;术中辐射暴露剂量为(32.6±10.8)μSv, 明显低于徒手组的(48.6±15.2)μSv;术中导针调整次数为(2.1±0.3)次, 明显少于徒手组的(20.7±5.8)次;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为99.7%, 明显高于徒手组的91.8%(P均<0.01)。与术前比较, 两组内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SVA、TK、LL明显恢复(P均<0.05);与术后3 d比较, 两组内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SVA、TK均增大,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后3 d比较, 两组内末次随访时LL有所降低,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SVA、TK、LL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 两组内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VAS和ODI明显降低(P均<0.05);与术后3 d比较, 两组内末次随访时VAS和ODI明显降低(P均<0.05)。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和ODI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机器人组上关节突关节损伤率为1.6%, 明显低于徒手组的9.6%(P<0.01)。两组术中导针置入偏差、脑脊液漏及PJK的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机器人辅助较徒手长节段置钉联合楔形截骨治疗Ⅳ型CSOVCFs, 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 降低医患辐射暴露量, 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 减少上关节突关节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