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与治疗

作者:李志昌; 李儒军; 柯岩; 林剑浩
来源:中华骨科杂志, 2017, 37(15): 952-960.
DOI: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7.15.008

摘要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数量的增加及假体寿命的延长, 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病例也在逐渐增多。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手术难度大, 翻修术后功能恢复、假体存活时间等均不及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 患者满意率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风险因素主要为患者骨质条件与手术技术两大类, 具体包括年龄、性别、骨质疏松、既往手术史、假体类型等。为减少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应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如初次手术前严格评估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假体及手术方案;术中避免损伤骨质、保证假体正确安放;术后定期随访, 对假体松动争取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诊断依赖详细的病史、症状、体征及术后系列X线检查。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分型系统为Vancouver分型系统。在治疗方面, Vancouver A型骨折大多采用保守治疗;Vancouver B型骨折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根据假体是否松动决定采用单纯骨折内固定还是结合股骨柄假体翻修;Vancouver C型骨折则遵循一般骨折治疗原则, 但要注意骨折近端股骨柄假体对内固定器械的遮挡。通过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病机制和风险因素, 并对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诊断、分型及治疗原则进行探讨, 期望能为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规范治疗提供参考。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