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青黄脚和白色羽性状分子选育研究

作者:柴学文; 贡继尚; 崔芳芳; 康昭风; 武艳平; 周敏; 孙雪梅; 许继国
来源:广东农业科学, 2023, 50(11): 132-138.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23.11.013

摘要

【目的】鸡的胫色和羽色作为品种的特征性状是新品种选育的重要性状。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对鸡育种生产中的青黄脚和白色羽性状进行分析,探究其形成机制并建立相关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案。【方法】采用候选基因的方法,将BCO2基因作为鸡青黄脚形成的候选基因,以青黄脚、青脚和黄脚个体为材料,通过测序对BCO2基因上的目的位点进行分型,分析该位点与不同性状间的关系。分别将编码扩展基因座e、显性白基因座I和隐性白基因座C的MC1R、PMEL17和TYR基因作为白色羽相关候选基因,以隐性白羽洛克鸡、快大型白羽肉鸡、合成隐性白品系和杂交后代白羽个体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序和PCR检测对相关候选突变进行分型,分析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性状的关系。【结果】(1)青黄脚性状是由真皮层黑色素和胫部黄色鳞片相互作用的结果,BCO2基因突变是青黄脚性状形成的关键,342 bp处的突变位点可用于相关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淘汰CT基因型个体即可达到纯化目的;(2)合成隐性白品系的隐性白基因座为cc,后代白色羽不是因隐性白突变所致;(3)杂交白羽后代均携带PMEL17基因编码的显性白等位基因I,全部为杂合子基因型Ii;(4)杂交白羽后代均携带MC1R基因编码的E和ER等位基因;(5)显性白突变等位基因I、E和ER均来自快大型白羽肉鸡。【结论】青黄脚性状是由控制表皮颜色的BCO2基因上的突变导致,342 bp位点可用于针对该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白色羽形成与隐性白突变无关,主要是由编码显性白等位基因I的PMEL17突变导致。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