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两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内镜下胃黏膜的改变是否有特异性,探讨内镜下两种胃黏膜形态改变诊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常规因上消化道症状来我院内镜中心做胃镜检查或接受定期检查的患者,根据内镜下的表现分为以下两组:第1组(斑点组):内镜下胃底或胃体黏膜表面见弥漫性黏膜下出血斑点的患者,在胃黏膜有出血点的区域取活检两块做病理加嗜银染色检测,且让患者进行C13呼气试验检测;第2组(颗粒组):内镜下胃窦黏膜表面呈弥漫颗粒样改变或粟粒样改变的患者,在该区域取活检两块做病理加嗜银染色检测,且让患者进行C13呼气试验检测。组织嗜银染色阳性者判断为胃Hp感染。根据病理结果将以上两组内部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记录阳性组与阴性组的C13呼气试验结果的变化,并比较阳性组与阴性组的病理结果与C13呼气试验结果的差异,进而比较两组内镜下胃黏膜形态改变对Hp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第1组(斑点组)Hp感染阳性的511例,Hp感染率为89.96%。第2组(颗粒组)Hp感染阳性的436例,Hp感染率为89.71%。第1组(斑点组)病理结果与C13呼气实验结果的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50、P=0.053)。第2组(颗粒组)病理结果与C13呼气实验结果的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9、P=0.719)。结论:内窥镜检查结果的结合可以提高诊断Hp感染的准确性,对Hp感染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