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雄分养是一种新型的成蟹养殖模式,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是成蟹池塘养殖过程中的常用水草。为探索全雄成蟹池塘养殖条件下适宜的水草种植模式,比较了4种常见水草种植模式[单一伊乐藻、单一轮叶黑藻、伊乐藻∶轮叶黑藻=1∶1 (覆盖面积比)、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1∶1∶1 (覆盖面积比),分别记为Mode I—IV]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腺发育、养殖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 4种水草种植模式对全雄成蟹养殖过程中的体质量无显著影响,但9—10月对4组蟹的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Mode I组最高,Mode II组最低(P<0.05);2) 4组蟹的生殖蜕壳率、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8月底两种混合水草模式的蟹生殖蜕壳率略高于单一水草组,11月中旬Mode I组的肝胰腺指数和性腺指数均略高于其余组(P>0.05),分别约为7.8%和3.3%;3)在最终成蟹规格分布上,Mode I组大规格雄蟹(≥250.0 g)比例最低(P>0.05),小规格雄蟹(150.0~174.9 g和<150.0 g)比例最高(P<0.05)。4种水草种植模式下全雄中华绒螯蟹养殖成活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Mode II和Mode III组的成活率和产量相对较高,且饲料系数相对较低;4)在经济效益上,Mode II和III组的饲料投入相对较多,Mode II和Mode IV组的水草投入略多,Mode II组的总收入、净利润和投资回报率最高,Mode IV组最低。综上所述,全雄中华绒螯蟹成蟹池塘养殖过程中,种植轮叶黑藻(Mode II)或伊乐藻与轮叶黑藻混合种植模式(Mode III)可以提高成蟹养殖性能和经济效益。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