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股骨颈脆性骨折是后果最严重、医疗花费最高和病死率最高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类型。股骨颈几何参数(femoral neck geometric parameters,FNGPs)是反映股骨颈几何学特征的重要参数,与股骨颈强度和脆性骨折风险密切相关。股骨颈脆性骨折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但FNGPs是否有种族差异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比较中国女性与日本女性FNGPs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从湖南省长沙市及周边地区招募女性健康志愿者3 859名,年龄为10.0~86.0(45.7±17.1)岁。测量并记录研究对象的体重、身高,并计算其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研究对象的股骨颈投射骨面积(bone area, BA)和股骨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采用BA和/或BMD计算各种FNGPs,包括股骨颈轴长中点的外周直径(outer diameter,OD)、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平均皮质厚度(cortical thickness,CT)、内皮质直径(endocortical diameter,ED)、抗曲比率(buckling ratio, BR)、截面系数(section modulus, SM)、截面转动惯量(cross-sectional moment of inertia,CSMI)和抗压强度指数(compressive strength index,CSI)。日本女性FNGPs的数据来自相关的文献。研究对象年龄按10年分组,分别计算各组的身高、体重、BMI、股骨颈BMD和各种FNGPs的平均值及标准差。从各种数学回归模型中选择拟合优度最佳的模型,分析各种FNGPs随年龄的分布趋势及最佳拟合曲线。对于中国女性和日本女性的各种FNGPs的差异采用各组年龄相应的平均值拟合曲线进行配对t检验,并比较其相对变化率。结果:不同年龄的志愿者之间各种FNGPs的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30~39岁的志愿者中,股骨颈的CSA、CT、SM和CSMI的均数处于较高水平,之后这些指标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下降;CSI的峰值年龄最小为20~29岁,30岁之后随年龄增大而逐渐下降;ED和BR在40岁之前处于较低水平,40岁之后呈逐渐增加趋势,最大平均值出现在80~86岁。各种FNGPs与年龄的变化关系均采用3次回归模型拟合优度最佳,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0.062~0.404)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它们的散点分布趋势随指标而异,其中CSA、CT、SM、CSMI和CSI在35岁之前随年龄增大而增加,之后随年龄增大而减少;只有BR在40岁之前处于较低水平,之后则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加。中国女性与日本女性年龄相关的FNGPs的拟合曲线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1),中国女性OD、ED、BR和SM的拟合曲线显著高于日本女性(均P<0.01),CSA和CT则显著低于日本女性(均P<0.01)。在50岁之前,中国女性的CSMI和CSI拟合曲线显著高于日本女性(均P<0.01),在60岁之后则显著低于日本女性(均P<0.01)。除SM和CSI外,中国女性与日本女性之间其余的FNGPs(包括OD、CSA、CT、ED、BR和CSMI)随着年龄增大其变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到80岁时,中国女性OD、ED和BR的变化率分别增加0.91%、3.94%和47.5%,日本女性分别增加8.57%、15.8%和85.3%;中国女性CSA、CT和CSMI的变化率分别下降28.0%、29.6%和25.2%,日本女性分别下降29.9%、36.2%和10.9%,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本研究揭示了中国女性FNGPs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并证实中国女性与日本女性的FNGPs存在种族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导致中国女性与日本女性股骨颈骨折发病率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