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学生来说,可接受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入耳”,进而“入脑”“入心”的前提。所谓可接受性就是尊重学生的接受主体地位,教师在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等方面与大学生的接受特点相契合,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和期待。为此,教师要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基本遵循,针对大学生的接受特点与现实需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可接受性;优化选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相容性;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