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唐代圍繞東都太廟之存廢,曾有779—780年、799年、821年、845—846年四次禮議,時人用"三論六故"概括其邏輯結構,即三種主要論點、六條核心論據。排比各議的35條經史證據,可以推定"六故"具體所指,並把王彦威"存廟藏主"、鄭遂"存廟瘞主"、顧德章"毁廟瘞主"作爲最關鍵的"三論"。各家宗旨又可分爲强調洛陽軍政地位的"兩都並建"、强調長安太廟獨尊地位的"尊無二上"。王彦威之議最早涵括全部"六故",爲東都廟議奠定了經義基礎,然其論證漏洞過多。鄭遂折衷武宗與儒臣的觀點,强調"正經正史"的效力,在方法論上推進了一大步。顧德章則對論據分類分等,明確構建了以"正經"觀念爲核心的禮議方法論,完成了"尊無二上"論的經義建構,在制度和學理上對後世有深遠影響。禮制史研究有經學、政治兩個層面,考察各方議論的經義邏輯,可對其政治目的有更深入的理解。唐東都廟議所見的禮議方法論的逐步完善,也與中晚唐回向原典、追求大義的經學轉向暗合。

全文